凭风而眠,艺冠中西 林风眠、吴冠中与中国现代绘画之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为林风眠、吴冠中这两位曾经留学法国的中国现代艺术巨匠举办展览,以绘画作品呈现他们对中国绘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开拓,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风眠(1900—1991)与吴冠中(1919—2010)是中国绘画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探索者和成功实践者。林风眠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入第戎国立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1926年初,年仅26岁即就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28岁即成为国立艺术院(后更名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创始院长。他始终致力于将西方现代绘画思想与方法融入中国绘画教学和实践,力图推动中国绘画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吴冠中1936年考入杭州艺专,受到时任校长林风眠的美术思想启蒙,也得到关良、潘天寿、吴大羽等前辈亲授。1943年毕业后在中央大学建筑系任助教,1946年以全国甄选考试第一名获公费资助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1950年,吴冠中留学归来,辗转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校。
林风眠于“一战”结束后留学法国,彼时的欧洲国家大多已完成社会的现代转型,自由、平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以巴黎为中心的西方现代艺术正处于最活跃、最繁荣的时代。现代主义思潮催生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流派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林风眠不仅敏锐地捕捉到世界艺术的潮流和趋势,而且将西方现代绘画思想带回中国,贯彻到艺术教育实践中,催生了中国现代绘画的萌芽。
吴冠中在“二战”结束后来到巴黎,尽管世界艺术中心已开始向美国转移,但巴黎仍为这位年轻的中国画家开启一扇门,林立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为他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杭州艺专时期埋下的现代艺术种子迅速萌发、茁壮成长。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美术探路者。他提出“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艺术战”等主张,至今仍未过时。然而他一生名满天下,却半世流离,甚至一度身陷囹圄。其作品的命运更是坎坷多舛,早年作品或散佚,或在荒谬年代不得不亲手毁去,垂老之年移居海外,百余幅佳作终成上海中国画院的宝贵财富。
吴冠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满怀憧憬毅然归来,却因其艺术主张与时代的“脱节”而长期被边缘化。当然,这种边缘化处境反而使他获得更多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创作时间,尤其在调离“写实主义”堡垒中央美术学院后,他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事“非主流”教学之余,充分利用假期,自费到全国各地写生,以其劬励与执着,创作了一大批精彩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让吴冠中立志打一场“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他先后发表《绘画的形式美》《关于抽象美》,引发关于形式与审美之独立性的论战。此后因“笔墨等于零”“取消美协”等激越观点引发的争论,更是为中国绘画现代之路的探索注入新的动力,也让吴冠中成为理论界和市场关注的焦点。晚年的吴冠中毅然毁去许多不满意的作品,同时将精心挑选的作品有计划地捐赠给海内外重要的美术机构,化私为公,传之不朽。
作为展览选题策划的发起人之一,我和团队数次前往上海拜会相关机构,落实展览计划,最终在上海市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本着同一主题、分别阐释的方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隆重推出林风眠与吴冠中艺术作品展,首站以“中国式风景”为题,于今春在中华艺术宫展出并获得巨大成功。
在第40个教师节暨清华艺博开馆8周年之际,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林、吴大展来到清华艺博,以“现代艺术之路”为题,经过精心遴选和全新阐释,百余幅作品集中展出,相信观众可从中一窥二者艺术风格、创作理念和审美趣味的异同。
(作者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