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
时隔两年,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四期——“千秋佳人——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四期)”近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正式开展。继第一期的明君贤臣、第二期的文人士大夫、第三期的市井众生之后,这一次的“收官”展则是聚焦于古代女性形象。展览选取的83件院藏历代仕女画中含15件一级文物,展品包括周昉(传)《挥扇仕女图》、顾恺之(宋摹)《女史箴图》、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唐寅《王蜀宫妓图》、雍正十二美人图……从笔墨丹青之中,今人可以窥见古时各具风情的女性美。
从“庙堂仪范”到“林下风雅”再到“众生百态”,第四期终于延伸到古代妇女的视角,以女性题材的仕女画为主。
中国古代描绘女性人物的绘画在广义上被统称为仕女画,是传统绘画中有着悠久历史和重要影响的经典画科。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自唐至清以来数量众多的仕女画作品,此次展览共选取83件院藏历代仕女画,其中一级文物达到15件,力图从笔墨丹青之中窥见古时各具风情的女性美。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文本佳话”,即根据文本描写而创作的女性形象,这部分绘画多数是对封建时代女性的规诫;其二为“生活情态”,侧重表现古代妇女日常生活及劳动的场景,展示彼时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单元 文本佳话
从先秦始,文学作品中便不乏对女子优美形象、高尚德行的描述,它们成为了早期女性人物绘画的依据。
依托文本创作仕女画,也形成一种传统。记录于史册列传的宫嫔、女史,吟咏于诗词歌赋间的仙子、红颜,流传在传奇、小说、戏曲中的侠女、闺秀,都成为仕女画的表现对象。
本单元选取以历史、传说、文学和民俗文本为题材的绘画,以展示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形象。
东晋 顾恺之(传)《列女图》卷(局部)
西汉成帝时期,刘向取历代著名女性事迹,编纂为《列女传》一书。旧传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据此绘成图本流传,此图为宋人摹本,绘该书所载“仁智卷”部分。其中的舆服器物保留了汉代形制,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宋《洛神赋图》卷(局部)
我们耳熟能详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便是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风姿的形容。画卷描绘了曹植离开魏都洛阳后,在洛水之滨邂逅洛水之神宓(fú)妃,并与之思慕爱恋的故事。
东晋 顾恺之(传) 《女史箴图》卷(局部)
西晋张华作《女史箴》,列举了历史上宫廷女子的典范,借以表达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担忧。东晋顾恺之将文中故事以图画形式加以描绘,使之通俗易懂。此卷为宋人摹本。
宋 《女孝经图》卷(局部)
唐朝,侯莫陈邈(侯莫陈为复姓)之妻郑氏著《女孝经》十八章,此卷以图解的形式表现了前九章的内容,并且每段图后均有墨题原文内容与之对应。
元 周朗 《杜秋图》卷(局部)
杜牧的《杜秋娘诗》,讲述了杜秋坎坷的一生。她曾为李锜侍妾,后被纳入宫中,受宠于唐宪宗,继为穆宗子傅姆,晚年赐归故里。本幅另有元代著名书法家康里巎巎(náo)所书《杜秋娘诗》。
元 周朗 《杜秋图》卷(局部)
第二单元 生活情态
古代宫廷女子生活娱乐仰赖四季变换,春时郊游赏花、夏可倦绣采莲、秋能乞巧拜月、冬则围炉观雪;娱乐嬉戏之外,古代女性在社会生产中还承担着纺织、育儿的社会分工,耕织、宫蚕、婴戏便是表现女子辛勤劳动、慈爱育子的绘画题材。
此外,将女子形象与琴、箫等乐器,芭蕉、梧桐等植物相结合,则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夫对于女性美的优雅追求。
本单元选取表现女性日常生活及劳动的作品,分为宫廷岁时、桑织、婴戏、奏乐及休憩五部分,借以展示古代女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唐 周昉(传)《挥扇仕女图》卷(局部)
《挥扇仕女图》此卷描绘几组宫廷女子的活动,人物体态秾丽丰肥,面庞圆润,以“折芦描”勾勒衣纹,用线方劲古拙,被认为由周昉或其传派所作。
南宋 陈清波 《瑶台步月图》页
南宋陈清波《瑶台步月图》中的贵族女子于夏夜登露台赏月,承盘上的供品应为一组人物玩偶摩睺罗,是七夕节妇女用于求子之祥物,也是民间流行的玩物。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轴(局部)
《新五代史》记载,五代前蜀末帝王衍生活奢靡,令后宫皆戴金莲花冠,着道士服;曾率众出游,宫人衣服皆画云霞,望之若仙,便自作《甘州曲》以记述。
明 张路 《吹箫女仙图》轴
苍松之下,一位妙龄少女坐吹长箫。张路《吹箫女仙图》笔下的仙女往往朴实无华,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宛如乡间女子,正是人间女性的写照。
清 闵贞 《采桑图》轴
采桑,为饲蚕的一道工序。清闵贞《采桑图》轴描绘女子采摘桑叶的劳作情景。
从劝诫教化,到展现女性情态、悦人心目,再到市民文化兴盛后更趋通俗,仕女画的创作随时代发展而变迁,不变的是画中人真、善、美的风采与品质。